显然,他把孔子的仁爱等同于以爱上帝为依归的普遍之爱,并以这种普遍之爱作为衡量儒家孝悌伦理的标准:诸如孝悌等伦理规范既以普遍之爱为基础,也以普遍之爱为尺度,这种普遍之爱就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壹。这就需要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通过探讨中国古代治道的渊源脉络,继承优秀遗产,弘扬传统精华,同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关有益成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
如果一个君主不能爱民而安,好士而荣,就会自取灭亡。这里孟子把道德伦理上心的作用,由人的心性修养扩充到外在的治理国家之上,就形成了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仁政理论。《治要·列子》上说:圣人之教,非仁则义,说明圣人教化天下,除了仁,就是义。孟子把孔子的仁向内在发展,他说:仁,人心也。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实行德政天下就能太平,不然就会发生动乱。可见,《治要》以天道作为其治道思想的形而上依据,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学习和效法天道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来论证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
《论语·尧曰》载尧曰:咨。孔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天下失道,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对历史上的圣王政治进行了理论总结和道德升华,提出完整的王道学说。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什么是政?有一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本文主要是对《论语》为政之道作以梳理,以为今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为政者若能做到这三点,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但至孔子时,鲁由三家执政,也无道。这样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德刑并用,才能有和谐的政治。《礼运》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为小康,是王道为小康也。
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论语·子路篇》),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这样就能使近处的老百姓因受其惠泽而喜悦,远处的老百姓能慕名前来归服。今天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经济科技的发展使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论语》的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孔子对文武之道有独特的体认、阐发与传承。第一美和第二美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政治观,是王道政治外王方面的表现。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论语·子路篇》)是说当为政者自身端正,德高望重、身体力行,不用下命令,臣民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为父行为父之道,为子行为子之道,这样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否则,就会像齐景公所说的: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如果真的出现为君不像个为君的样子,为臣不像个为臣的样子,为父不像个为父的样子,为子不像个为子的样子,即使国库满满的,我大概也吃不到了吧。鲁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那么,应如何为政以德呢?孔子寄希望于道德礼义的教化。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堕尔。
这里允执厥中是其核心,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当然了,如果反之身居上位的人不能为百姓的表率,那结果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我们前几年一度掀起了德治与法治结合的讨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深入下去,更没有得到落实,这里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是我觉得从理论上说,没有提及礼治与德治和法治配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孔子认为必须从正名开始。
孔子就齐鲁两国不同的治国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当时提出了社会变革的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这就是天下有道的大同社会。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大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可持续发展。《论语·里仁篇》载: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关于齐鲁的差异,《说苑•政理篇》曰: 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
孔子认为,只要能够做到守礼,所谓犯上作乱之事也就不会发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身在中国思想中有狭义即形躯结构,就是我们的肉身躯干的含义,广义即统摄形、气、心而为形神相合、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的含义。
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但是,尽管王道衰微,诸侯争霸,而管仲、子产还能礼法合用,尊王攘夷可以说是春秋时代标示王霸共存的一个口号。
这是说实行礼义道德的教化尽管短期内难见成效,但时间久了,就会克服残暴,免除刑杀。摘要:本文对《论语》为政之道做了梳理,指出政者正也是为政的核心理念,正己正人,德风德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民无信不立是为政的基本原则,徳礼为主,政刑为辅是为政的总体构架,王道政治是为政的理想模式,天下大同是为政的最高理想。
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心图恩惠。推而广之,为政者自身要正直,处理政事公正无私,中正无偏。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国家治理现代化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一部书,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人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论语·学而篇》)这里的所谓先王之道,主要是指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为代表的治国之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礼乐政治文明,而这种先王之道之所以为历代儒家所推崇,被视为政治文明的理想形态,原因就在于它突出了和为贵这一价值原则,强调确立一切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以和为出发点和归宿。今天没有礼教,只用刑来治民,所以罚严密。
《论语·雍也篇》载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桓、管以尊王行仁,以攘夷行霸,对此孔子是肯定的: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又《昭公二年》曰:晋侯使韩宣子来聘。在处理政事的方式上要德刑并用,宽猛相济,才能有和谐的政治。